在臺灣社群互動中,你是否也常聽到朋友直播、簡訊、職場對話中,會出現「真的很 amazing」、「這件事很 simple」或「我們再 sync 一下進度」,這種大量中文夾雜英文,語不成句的用法,這樣的溝通法被戲稱為「晶晶體」,而你知道晶晶體這個名稱從哪來、為何爆紅,還有背後的語言學邏輯嗎?本篇將深入解析晶晶體現象,並改正一些常見錯誤!

「晶晶體」這個詞,其實源自 2016 年資深媒體人李晶晶在 Vogue 的訪談中,雖以中文為主要語言,說話中卻不斷插入英語單字,造成網友熱議,至此「晶晶體」一詞便正式誕生!
晶晶體這種講話方式之所以會受到高度關注,主要有三個原因。首先,中英文語序結構不同,交雜後的句子往往讓人覺得既可愛又奇怪,產生強烈的語言衝突感,其次是中英夾雜常被視為展現「潮」、「國際化」的象徵,但同時也容易流於裝腔作勢,帶有文化符號意涵。
最後晶晶體形式也具備強烈的模仿性與娛樂性,經常被誇張化、幽默化,並在臉書、IG 等社群平臺上快速傳播,形成病毒式效應。因此,晶晶體現象不僅是語言學上的話題,也成為一種文化符號,提醒學習者應關注並修正自身的「說話品質問題」。
| 錯誤(晶晶體) | 正確英文用法 |
| 我 get 不到你的 point | I don’t get your point. |
| 下一張 PPT | Let’s move to the next slide. |
| 我們 sync 一下 project 進度 | Let’s sync up on the project. |
| 這是個 small case 啦 | This is a piece of cake. |
| 我很 busy,很多 things 要 do | I’m very busy, I have many things to do. |
| 事情很簡單,就是 an easy task 啊 | That’s a simple task. / It’s easy. |
這些晶晶句都混用了簡單的英語單字,卻往往忽略語法與語意組織,導致表達不流暢、不道地。

晶晶體英文的使用,常常引發語言錯置與文化衝突的問題,這類現象不僅顯示出中英文結構上的差異,也表現出學習者在語碼轉換與跨文化溝通上的挑戰。若缺乏對文法與語境的理解,就容易在表達中出現混淆或錯誤。因此,透過辨識常見的問題並理解對應的修正方法,能幫助使用者更精準地掌握雙語表達,避免誤用或落入不自然的語言模式:
晶晶體常因為英文插入中文時,語序依循中文思維而出現錯置,例如「我 get 不到你的 point」。這種表達不符合英文的基本語序,應遵循英文的主詞 + 動詞 + 受詞結構,而不是直接以中文語序套入。
不少人習慣將簡單的中文詞語換成英文單字,如「小 case」、「things」,但其實中文已有對應詞彙。這種替換不僅沒有加強表達,反而顯得突兀。更好的做法是直接使用中文,或在需要英文時,選擇更精準的詞彙,如以 “a trivial matter” 替代 “small case”。
中英夾雜時若缺乏語碼轉換的規劃,往往導致英文詞語在中文句子裡顯得不協調,例如隨意插入英文單字,會讓語句缺乏條理。理想的語碼轉換(Code-switching)應該配合語法結構,並顧及聽者的理解流暢度。
許多英語片語會被誤用於中文語境中,像是「這件事真的很簡單 a piece of cake」。雖然字面上正確,但在中文語境裡會顯得不自然。更好的解決方式,是選擇符合文化語境的英文用法,避免詞彙或語境錯配。

在晶晶體中,「get」經常被錯誤使用,例如「我 get 不到你的 point」,這種說法其實混淆了中英文語序。正確的表達方式應該是「I don’t get your point.」或「I don’t understand your point.」,才能符合英文的語法規範。
許多人在日常對話中會說「我們 sync 一下進度」,然而這樣的用法也並不正確,正確的英文表達應為「Let’s sync up on the progress」或「Let’s align on the progress.」,這樣才能清楚傳達「同步進度」的意思。
中文口語裡常出現「small case」來表示「小事一樁」,但這並不是正確的英文。正確的表達應該是「That’s a minor issue.」或「That’s not a major concern.」,才能避免中式英語的錯誤。
常見的錯誤用法如「我有很多 things 要 do」,這樣的句子將中文語序和英文單字硬套在一起,正確的英文應是「I have many things to do.」,若要更口語化,可以說「I’ve got a lot to do.」。
不少人會在中文裡直接說「真的很 amazing」,但這種用法也不符合英文的完整句型,正確的表達方式應該是「It’s really amazing.」或「That’s amazing.」,這樣才算是符合語法的自然英文。

晶晶體的普遍存在並不是空穴來風,細細觀察其背後的社會與心理因素,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分析:
在臺灣,英文被視為國際、潮流、專業象徵。品牌或個人在言語中插入英文,往往是要展現「與國際接軌」或「潮流感」,但卻常常因使用不當反劍落空。
許多人在說中文時,因為一時想不起來合適的表達方式,會習慣性地「跳入英文」來填補語意空白。由於詞彙量不足,他們通常選擇最簡單、最熟悉的英文單字,如 “get”、 “things” 等,進而形成晶晶體句子。這種用法一方面顯示了雙語使用的靈活性,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語言能力的不穩定,導致英文的使用僅限於基本詞彙,缺乏深度與精準度。
臺灣教育長期偏重考試導向,著重在單字記憶與文法規則的操練,卻忽略了語感的培養與情境應用的實踐。學生往往能記得單字或文法規則,但在實際表達時卻難以自然地將英文融入句子之中,於是形成「不自然的中英夾雜」。加上缺乏跨文化語境的學習經驗,許多人更無法掌握英文的文化習慣與使用場合,進一步助長了晶晶體的盛行。

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,更是一種思考方式與文化展現。當我們不自覺地將英文單字插入中文對話中,卻忽略了語法與邏輯時,說出來的話語往往既不清楚,也容易讓人誤解。「晶晶體」的流行,凸顯了現代人對語言風格與身份的追求,但真正的語言實力,來自對語法的理解、語感的培養,以及表達時的精準與自然。
想提升英文能力,絕非靠幾個單字穿插就能達成,而是需要回歸語言的本質,並搭配如Cocolong一樣的教材,紮實地學習與應用。學會把一句話說得流暢、有條理,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,都是提升自我競爭力的重要一步。希望我們都能走出晶晶體的迷思,讓每一句話,都更清楚、更有力量!
自然發音法學英文真的有用嗎?搞懂自然發音學息與教材推薦都在這! 在接觸英文學習時,你是否聽過「自然發音法(Phonics)」?這種在歐美國家普及已久的教學法,近年在臺灣也越來越受到家長與老師的重視。不過,對許多學習者與家長來說心中仍有疑問,那就是學自然發音法真的對英文有幫助嗎?是不是只是幼兒教材的噱頭?本文將帶你深入探討自然發音法的核心概念,以及為何它在英文學習上,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基礎訓練方式! Read more
七秒搞懂易混淆詞彙 ache / pain ?:唉,我最近渾身都痛,肩膀也痛,牙齒也痛,胃也痛。
?:你還好吧?要不要去看醫生?
?:但我不知道要怎麼跟醫生表達欸,到底要用ache還是pain,講錯很丟臉欸。
?:那我就來幫你惡補一下吧!
明明都是身體上的痛,但英文上卻有不同說法,讓你十足困擾嗎?讓我們來簡單認識一下ache和pain這兩種痛吧! Read more
英文基礎不好也能學會的2大英文學習方法,輕鬆打造全方位英語能力 本篇要介紹2種輕鬆學英文的方法,讓你宅在家也能打造沉浸式的英文學習環境,每天花15分鐘學習,3個月後就能有所進步。 Read more
英文補習班怎麼選才不踩雷?想找到對味的補習班看本篇就對了! 選錯英文補習班,浪費時間又金錢?避免常見誤區,找到最適合你的學習方式,自學英文不一定不好,找到最適合你的英文學習方法。 Read more
英文文法自學全攻略!學習建立正確觀念、破解常見誤區培養高效思維 自學英文文法不再困難!從建立正確觀念到實用學習方法,幫助你系統性掌握文法,提升英文表達與溝通能力,結合圖像記憶與生活化例句的學習方式,學習英文文法事半功倍。 Read more
七秒搞懂易混淆詞彙 rain cats and dogs/come down in sheets ?:唉。It’s been raining cats and dogs recently.真的好煩。
?:Yap, you’re right. 但是你知道嗎?rain cats and dogs其實有點old-school。
?:真的嗎?那不然下傾盆大雨還有什麼說法嗎?
?:How about “come down in sheets”?
同學們,下大雨除了heavy rain或是rain cats and dogs之外,我們今天要來學另一個用法,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!? Read more
【多益閱讀】題型例題解析、答題技巧整理,準備到這樣才算萬全! 多益閱讀總是寫不完,感覺時間怎麼樣都不夠嗎?為什麼別人好像都可以很有餘裕地寫完,甚至輕鬆拿高分呢?想要了解多益閱讀的考試技巧,那就讓我們從認識題型開始,並教你一步步實戰解題,讓你充分掌握多益閱讀技巧,快速進步、獲取高分! Read more
看影片學英文真的有效嗎?搭配對的方法與影片挑選,讓學習效率翻倍! 想提升英文能力?透過《神奇校車》、《六人行》等影片 / 影集學英文,搭配 Cocolong 右腦圖像學習法,讓學習更有效率。立即了解如何結合影片與教材,打造輕鬆有趣的英文學習體驗!